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,中國內地自 1978 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,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。另一邊廂,有趣的是,在財經術語翻譯方面,香港和內地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。
在此,我們將通過兩個財經術語來探討這些差異。
香港「炒孖展」與內地「融資」
首先,我們來看看香港的「炒孖展」。這個詞是對英文 margin financing 的翻譯,意指投資者只需支付部分保證金,就可以借貸資金進行股票投資。然而,在內地,這一概念被稱為「融資」,意為券商向投資者借出資金,讓他們買入價值高於保證金的股票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「炒孖展」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策略,股民需謹慎應對。
香港「沽空」與內地「融券」
另一個例子是香港的「沽空」,即英文short selling。投資者通過先向券商借入股票,然後賣出,等待股價下跌後再買回還給券商,從中獲取價差。在內地,這一概念被稱為「融券」,意指券商向投資者提供證券,而非資金。
對於財經翻譯從業者來說,了解金融市場的最新動態將有助於更精確地翻譯相關術語。總括而言,不同地區在財經術語翻譯上的差異,既反映了語言文化的多樣性,也為翻譯工作者帶來了挑戰和機遇。
參考資料
證監會. (2006).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: 金融術語詞典. 取自 https://www.sfc.hk/sfc/doc/EN/inutilbar/glossary/2006/full_list.pdf
Comments